作家的猫系列──蹲在围墙上眺望世间

咱(zá)家是猫。名字嘛……还没有。

哪里出生?压根儿就搞不清!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。在那儿,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。而且后来听说,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,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。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。

──选自《我是猫》 夏目漱石 著/于雷 译

翻译:dgwxx

漱石的妻子──镜子夫人是我的祖母。我上初中的时候,祖母去世了,但小时候我常常去位于池上(注:东京大田区)的祖母家玩。祖母家的房子很大,建在山上,山坡就是家里的院子。祖母和还没结婚的叔母两个人住在那里,家里养了一屋子猫,数目多得数不清。确切地说,是祖母常给弃猫喂食,不知不觉间那些弃猫就住了下来。后来有人听说这件事,还特意把猫丢到祖母家去。猫的数量似乎就是这样逐渐增加起来的。

祖母养猫,大概是因为她觉得祖父养了猫、写成小说后出了名,为了不挫运势,所以不能做对不起猫的事吧。如今说漱石在发表《吾辈是猫》之前不算贫困,但顶多也就是个中下阶层,因此生活并不宽裕。说他收入太少,倒不如说是因为收徒弟、将钱借人、接济亲戚等等,造成支出太过庞大。我以为,漱石是个当时少见的讲道义的人,祖母也很大度,所以他们才担起了如此支出吧。

话虽如此,虽然《吾辈是猫》在当时广受好评,但读这部作品的人却只是身为小众阶级的知识分子。这部作品为更多人所熟知,已是漱石辞世,大正、昭和年间“一元图书”风行天下以后的事情了。

漱石写了猫的小说,又画了猫的画,却唯独找不到他表示“我喜欢猫”的记载。所以,就连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喜欢猫,就算喜欢,大概也不会是像现代人一样,对猫咪像对儿女一般宠爱有加。因为过去的人始终认为,动物就是家畜。既不会为它们取名字,就算进了书房也不会多加理睬。

但是,在位于泉岳寺那边的我家里,事情就不一样了。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动物。我和妹妹小时候就经常把流浪猫流浪狗捡回家。但是不知为什么,猫不肯住在我家。那时候,家里的女佣人跟我一样属虎,她说家里有两只老虎,猫怎么肯留呢。好久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她在开玩笑呢(笑)。我成家之后,大儿子也是属虎,家里也一直养着猫。

生活琐事暂且放在一边,《吾辈是猫》的划时代之处,大概在于这部作品既没有采用狗一般仰望的视角,也没有采用上帝一般站得高高远远的视角,而是采用了猫的视角──从一只蹲在墙头的小猫的、只比人类高那么一丁点的视点眺望着世间百态。人们很少去注意墙头的小猫,所以猫便成了某种透明的存在。但猫的确又在眺望着我们人类。我觉得,这部作品设定的高明之处就在与此。那种“稍稍高那么一丁点”的感觉,和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有着相通之处。

《吾辈是猫》发表之后,再也没出过以猫的视角创作的小说。大概是因为无论怎么写,都会被人拿去跟漱石比较吧。但以猫的视角来展现的漫画却有不少,比如大岛弓子的《绵之国星》、増村博的《不可思议的猫森林》等等。大概可以认为,这种明治时期只为少数知识分子接受的世界观,随着中产阶级的增加,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。70年代以后,猫的漫画才多了起来,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,日本人才变得越来越劳累(笑)(注:指上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)。猫们拥有猫自己的世界,听起来多有些乌托邦的感觉啊。

猫的表情看起来多少有些精于世故。所以人们才喜欢将自己的感情假托到猫的身上。将对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向猫倾诉,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身边有只小猫,心里也会好受许多。就说磕磕绊绊之类的,如果猫犯了和自己相似的错误,多半会宽容以待。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犯了此类错误,多半会生起气来吧(笑)。

(谈/夏目房之介 漫画评论家)